主页 > I维生活 >食安也有假议题?专家「三要点」教你分辨!生活 >
来源:龙8国际pt客户端下载_注册赠送体验金2020 2020-05-23 01:07:37 阅读次数:917
「食品安全」与民众日常息息相关,每当爆出食安问题,总是造成人心惶惶,而在2013年至2017年台湾至少发生113起食安事件中,不外乎就是「xx超超标恐致癌」、「xx超标对人体有害」等消息,但报导中的危害物「超标」到底代表什幺意义?台湾食品安全促进协会理事长姜至刚今(7)日出席2018食品安全高峰会议,并说明三要点,教导民众如何破除食安假议题!
根据《食力foodNEXT》2018年「台湾食品业信任大调查」显示民众对于台湾食品业者的信任度仅有4成,时常爆出食安问题、黑心食品等,让民众对于市售的商品抱持着不安全及疑虑的心态,而为了确保民众健康安全,政府会将危害物质订定标準,以农药为例,在上市提供农民合法使用前,会有一系列完整的毒性试验找出对动物、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浓度,计算出每日摄取容许量(Acceptable Dauly Intake, ADI),再依据台湾人的饮食习惯,在各项产品中订定远低于ADI的残留标準,也就是说,如果产品某项化学物质些微超过标準,也仅是违反法律规定,但并不一定就会产生人体健康危害。
姜至刚举例,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鸡蛋污染事件的主角:芬普尼,其实是台湾合法使用于各式农作物的杀虫剂,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也在各种作物中订定残留标準,如小麦0.002 ppm、玉米0.01 ppm以及其他各式作物。但由于台湾过去限制芬普尼使用于食用动物,因此并未在鸡蛋中制定标準,依据法规是以机器检测极限值作为标準,也一直未有常规检测。
台湾食品安全促进协会姜至刚理事长表示,未来看待食安事件时,可以用以下三步骤判断:
1.先了解该化学物质是否有订定残留标準
2.问题产品是否经常食用
3.如果只是些微超过标準则不用恐慌,适当的转移饮食习惯即可
姜至刚表示,以台湾现况而言,最迫切需要与消费者沟通的议题,应该是综合考量「剂量」与「暴露量」的「真议题」,而非动辄宣称具有毒性危害的「假议题」。事实上,验出超标物质的所谓「黑心食品」中,如果纳入「剂量」与「暴露量」的因素予以计算,绝大多数对人体造成的危害都是微乎其微,也就是这些「黑心食品」几乎是假议题,来自不肖业者一己私利所导致。